王的盛世与末路

时间:2024-05-05 09:37:59来源:看菜吃饭网 作者:休闲

王的盛世与末路

整场电影下来,盛世有着最大矛盾张力、末路作为最大叙事推动力的盛世,不是末路浓妆凤冠的后,不是盛世软弱胆怯的太子,不是末路戍边回来的次子,更不是盛世幼子。

他们都太单薄。末路

是盛世那个喜怒无常的王,是末路那个衰老又神勇的王,是盛世那个一手铸造了悲剧与盛景的王。

王出场很久一段时间,末路我们都觉得他是盛世天生的王,你看他与那金色那么般配,末路他在那琼楼玉宇中仿佛从小就在天家长大。盛世直到元配和王后揭开他的身世:发迹于都尉,谋反夺位,杀元配一家,与梁国联姻,立元配所出长子为太子,与梁国公主育两子,南征北战。

如此反差,这个角色就更加复杂了。一个不是天生的王,他的内心是如何看待王权呢?一个以王权为毕生追求的人,是如何看待父亲和丈夫角色的呢?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在迟暮之年,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?通通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。

周润发把这个王演活了(除了他的普通话),他的眉梢嘴角,他的龙行虎步,他的杀伐之气,都是活的。

一、王的情绪

王最大的情绪特点是什么。是他的情绪不是为了表达,而是为了实现。

这样说有些玄乎,再展开说说——一个王让你看到暴跳如雷,也许他内心是平静的,只不过用暴跳如雷来让你惶恐。一个王让你看到春风拂面,也许他内心是淡漠的,只不过用春风拂面来让你感动。

王作为剧情的主要推动者,他的情绪就拥有了重要的解读意义——哪些是他故作给这个世界看的,哪些是他无意中泄露的真实情绪,对同一个情绪选择不同解读,对这个人物的解读就会截然不同。

父子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最为浓烈真实的。假定王在对儿子们对情绪时最为真实,我们都惊讶地发现,里面已经掺杂了太多的掩饰。

三个儿子都做出了超越王之底线的举动。他是怎么反应的?

1. 长子的私情

长子元祥与王后(继母)通奸。王知道一直隐忍不发,“我每一夜都不能合眼”,但只不过悄悄改了王后的药方,希望她神智昏聩却又清清白白地死去,这一页就此翻过不提。

只不过王后也不是吃素的,天天定时定量被灌毒药,身体每况愈下,是人都会察觉和反抗。

王后的反抗方式是谋反。在重阳夜起兵,以菊花巾为记,逼王退位。

元祥知道以后大为惶恐,“我是太子,全天下的人都会认为是我干的。”恐惧之下,他操起短刀自杀,下手非常狠——与其死在父亲手里,不如提前自我了断。

可见,元祥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,他不想要这太子位,也没有执掌帝国的能力。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从未想与父亲斗,曾经两次上表请求易储。他甚至猜到王让次子元杰回来是要改立储君,但他不敢怒,不敢争,只敢死。

他没死成。王到了太医院,元祥还没想好要如何解释自己自杀的举动,王第一句就说,“你们的私情我早已经知道”。元祥那一刻的表情是极度惊恐的,是看见死神的模样。王第二句说,“从那天开始,我每一个晚上都无法合眼,你有没有想过我?”第三句说,“我不怪你,我知道是她勾引了你。”

他的眼底,是深深的疲惫。

一个男人,平平静静地说着儿子与妻子的奸情。他备受折磨,却只能假装无事发生,他要王后死,又要三个儿子活(一个是王后的情人,两个是王后的骨肉),他又能如何呢。

2. 幼子弑长

幼子元成突如其来的弑兄,可能是对王最大的伤害,也是全剧他情绪最失控的时刻。

大概失控了10秒钟吧。

元成年纪最小,父母兄长都把他当小孩子,他也总是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,说着一派天真的话。他的台词那般少,少得没有存在感。

在大家都忘记了他时,他猝不及防拔刀杀死了元祥,要王让位于他。

王抱着元祥,眼里是深深的痛,看着元成,眼里是深深的不可置信——怎么是你?怎么会是你?怎么可能是你?

我忍了那么多,防了那么多,怎么没有想到你?

元祥的死,让他红了眼睛,几近崩溃。但是下一秒,元成的刀剑相向,让他瞬间恢复了战斗状态,变回了深不可测的王。

他把身上沉重的金线织就的袍子一脱,站在那里,就是战神。屋顶的暗卫两三个回合就下来把元成的小分队消灭了。(这个孩子,连父亲有暗卫都不知道,带着10个人就想夺位)

如果元成当时认输了,可能还有活路。

他没有,他向王举起了剑,以命相搏。

王闪挪腾移都那么从容,一点都不像一个刚刚丧子的人,一个与骨肉亲儿生死对决的人。他冷静地注视着他的对手,三招以内就把元成拿下了。

战斗时,王是平静的。战斗结束后,王才允许自己愤怒。他解了腰上沉重的金腰带,像一个民间拿皮带教训小孩的父亲。这时产生了一个情节让王怒极失控——第一下下去,丝帛裂开,元成内里穿了护身甲——说明这一场谋杀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早有预谋。

王是一个连愤怒都会选择时机愤怒的人,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了,这身护身甲让他的情绪全线崩溃,杀心到达极点——他亲手击杀了元成。不是一剑封喉,而是用腰带一下又一下地击杀,打到后来整个身体已经不成人形了。

这是全剧王唯一失控的时候。

3. 次子逼宫

“那面王旗,是朕给你最后的警告。”

王平平静静地说到,面前跪着逼宫失败的次子元杰。

元杰作为三个儿子中心思最单纯的角色,却贡献了最大的场景。因为他回来,因为他担任了重阳值令官,因为他心软母亲天天喝毒药,因为他决定起兵,才撕碎了皇室最后的粉饰太平,才创造了全剧最悲壮的厮杀场面。

元杰是王最喜欢的儿子,骁勇善战,眉目英挺。曾经触怒过王,被遣去边陲锻炼三年。三年后蒙召回京,王是有传位于他的意图的。

王甚至等不及元杰回来。他很想念元杰,让皇后和文武百官白等了半天,自己亲自出宫,穿着彰显王权的金龙盔甲,去见元杰。父子一见面,王就试他的武术有没有进展,并且意味深长地给了他一个警告。

“天地万物,朕赐给你,才是你的。朕不给,你不能抢。”

可想而知,元杰逼宫,给王的震撼是多大——刚刚才警告完你,刚刚才教训完你,你就来?

王看着元杰,眼神里是麻木,是冷意,又是笃定。元杰是他仅存的儿子,他不想让元杰死,但是挑衅王权的人,绝不能若无其事地活下去。

元杰,你要拿出最宝贵的东西来换。

你起兵是为了母亲不死,那么,“朕可以不处置你,不过你要做一件事。从现在开始,你每天要好好伺候你母后吃药。”

也就是,让儿子亲手慢慢凌迟母亲。这是王能想到的最狠毒的惩罚。

元杰红了眼,哑了声。人生已到绝境。他从来不是心思深沉之人,命运把最难的难题摆在了他面前。

他做好了决定,起身跪在了王后身后,跪在了药壶旁边。

“儿臣无能。儿臣给母后谢罪了。”

全世界都以为,他要劝王后喝药。王气定神闲地用餐,他爱看别人受他掌控、因他痛苦的模样。此刻他是神,是人间主宰苦难的修罗。

猝不及防之下,元杰拔刀自刎,血溅菊花台。

王当时的反应非常非常重要。

他没有拍案而起,他没有奔过去抱住元杰,像抱住元祥一样,他没有惊讶没有震怒没有悲伤。他的筷子在空中停了一下,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夹了一口菜。

这是王。失去了所有的儿子以后,在王后撕心裂肺的痛嚎中,在深秋肃杀的清晨,平静地夹菜吃饭。

王与其说是一个角色,不如说是一个符号。王权到最后就两个字,麻木。无论上天加诸他怎样的巨痛,他唯一要做的就是,平静以对。

二、王的女人

这个故事中女性全部是悲剧存在,是被王权牺牲掉的人欲的存在。

一共有三个女性,王后,原配夫人,蒋婵。

1. 你是我心上案头的白月光,我用一生追忆你,唯独不能让你活着。

王的案头有一幅画,画的是太子的生母,他的原配夫人。

他很想念她。

王后讽刺地说,“这幅像陪伴大王二十多年了。大王心里,只有这个女人。”

重阳开宴前,王给太子说:“这茱萸,你生母最喜欢了,重阳过后,她都要多带几天,说能辟邪。以后每年这一天,你要记住,多戴些茱萸纪念你的生母。”

他想念的过去里有什么呢,有着人世间夫妻最大的不堪——吴起杀妻求将式的狠毒。原配是这么回忆的:“当年,你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尉,处心积虑想当王,为了迎娶梁国公主,献媚梁王,设计诬陷,把我们一家人投入大狱。”

原配的脸上还带着罪人的刺字,这段血海深仇过了二十年还在折磨她,让她还想借王后之手报复王。

王与原配再相见,是原配被太子作为刺客拿住,送来见王。王的内心是被击中的,他下意识就说:松绑。

他们两人相对,王说,“过去欠你的,我会尽力弥补。”

接着,他就派出了暗卫去击杀原配和家人。

作出这个决定,他不可谓不挣扎——是放他们远走高飞逍遥自在,还是把这段真相通过灭口永久掩埋?

最后,他还是下了绝杀令。

王的狠辣无情,通过对原配夫人的赶尽杀绝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2. 我的东西,即使我不要了,也只能碎在我的手里。

王对女人是物化的。原配挡了他封王的路,再喜欢,都要死。王后是梁国的公主,再不喜欢,他也忍。

王后背叛他呢?和儿子乱伦私通,又准备起兵造反呢?

王后跟元祥元杰说,不想让王死,逼宫成功的话只是逼他退位,给大家一条生路——比如元杰即位、元祥和王后远走高飞等等。

但是王、王后和观众应该都很清楚,王权的争夺里没有妥协,不是赢就是输,不是生就是死。

王是这么说王后的,“你肝火过剩,脾胃虚寒,阴阳失调,遇事毫无兴致,整天冷言冷语,这就是虚寒症。”王后说,“十几年了,臣妾的病,不是大王的药能治好的。”

从时间线来说,王后是在生养了二王子以后才开始冷言冷语状态的。她有可能是怀着满满的少女心,嫁给新王——他那么英俊,那么年轻,那么多赫赫战功,谁不想嫁给这样的人?

宫廷是梦碎的地方。

王非良人,他残忍、冷酷、无情。王后在日复一日的婚姻中认清了这个事实,她眼神黯淡,备受压抑,几近疯狂。元祥是她的情感出口,元杰是她的希望,元成是她的温暖。

王因为王后的出轨要杀她,却用了一个很女性的方式——毒杀, 让她慢慢死去。

3. 在这部电影里,女性不是妻子,而是棋子,是弃子。

蒋婵也是一个悲剧,但她的悲剧相对浅,用的是《雷雨》式的悲剧。她爱上了软弱的太子,期望有一天可以和太子一起到远方自由自在地生活。铺垫了肉欲的戏码后,她发现太子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,精神崩溃,被暗卫击杀。

为了让角色存在感更强,给她加了很多戏份:她是王后的侍药宫女,代表王逼王后喝下一碗碗毒药;她又是王后的情敌,激发了王后的嫉妒;她是原配夫人的女儿,在对抗王的意义上王后和原配是一条战线的;她是太医的女儿,太医是王最信任的人,把自己的身体都交给她;她是一个春心萌动的少女,理所当然地爱上了宫中看似最有前途的年轻男人。

所以蒋婵是一根线,她的意义在于加剧其他角色的悲剧感。

尤其是她精神崩溃,在偌大的宫城里奔跑时,不是为了展现她的悲剧感,而在于展示宫城的宏大华丽,和这种宏大华丽不相称的寂静、空荡——山雨欲来风满楼。她奔向她的死亡,而她的死亡只不过是今夜宫城里死亡的开端。

我们可以发现,电影中没有其他妃嫔。王是好大喜功的,但是他的后宫很单薄。这可以是编剧做的减法处理——为了不让无关角色影响故事线,干脆砍掉了情理中应该存在的角色。但更可能是一种故意的情节设计——王就是一个后宫空虚、子息单薄的王,他的乐趣在于征战,不在于女色。

更进一步讨论,妃嫔的缺位、王的药浴,都在指向一个词——衰老。

王虽然还能大战三百回合,但他的肉身在迅速衰朽,他需要复杂的药浴程序,他坐在药浴房,裹着袍子,披散头发,需要别人搀扶,像一个无助的婴儿。结合易储的安排,他的确知道自己是老了。

此处我想得出一个结论,在男权叙事中的女性角色,其存在是为了衬托男权的力量,其缺失是为了彰显男权的衰老。

三、关于美学的一些思考

1. 极尽奢华的王宫是一场拼尽全力的自证

王宫的配色布置很富丽堂皇,用了大量张扬的配色,用了非常高的饱和度和明度,用了许多的繁复花样,是盛世的气象,也是暴发户的气象。

极度富裕的王朝会用这样的装潢。

极度自卑的王朝会用这样的装潢。

没有人会在这样的配色中开心愉快地生活,所以每个人都是不开心的,王宫越大越华丽,人越渺小越物化。

为什么王会选择这样的装潢风格呢?

他起于草莽,金银是他审美的极限,他觉得只要用世间最贵重的财富,就能展现他至高无上的权力,的合法性。

2. 集体美学

这是十几年的老电影了,当年我看的时候非常不喜,认为情节单薄生硬,甚至很多是为了服务于“集体美学”而非“故事逻辑”的设计。整个故事立不住,也就失去了故事存在的意义。

近来懂得,艺术创造是一种不依附于“合理”的存在,有时为了“美”,是可以不合理的,是可以不逻辑的,甚至是可以不愉悦的。“悲剧,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”,撕碎这个过程是惨烈的,但也是美的。

这个电影重新拿出来看,从这个美学意义上来说,应该超越它目前得到的评价(豆瓣评分)。如果不是张艺谋,拍不出这样为了集体美学而无意义叙事的场景(说不服投资人);如果不是张艺谋,大众不会诟病他一直在“重复自己”,在“盲目追求宏大场面”,也许愿意给这部电影更高评价。我们可以说,艺术家是有自己的符号的,他们顶着压力,天真而执着地在这部电影里再现了自己的符号。难道不是影片打开十分钟,你就会感叹说,这部电影很张艺谋。

有一种惨烈的美感,用上帝视角把人命蝼蚁化——你看那四个端药的宫女,每天只干好这一件事。你看那一万个金甲战士,像菊花般凋零。你看一万个人死去后,迅速涌出清理现场的宫人。你看那大殿里晃眼的配色和父子夫妻间扭曲的平衡。子夜时分,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,血迹、盔甲、伤痕,都好像没发生过一样。这般惨烈的美,会在脑海里反复播放。

3. 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

故事很简单,但是没有一个人物是平面的,没有一个角色是脸谱化的,没有一个性格是独立于经历存在的,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,没有一个表情没有意义。每个人的痛苦、乖张、惶恐,都是鲜活的,都是立体的。

编剧是厉害的,故事像一把刀,从重阳节这天切下去,横断面上有许多人的人生切面。即使是最小最小的角色,也不单薄,都可以延伸出一部电影那么多的人生。

希望我们能从审美意义上再看一次这部电影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